陈爱莲:智能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最近,苹果智能手表正式上市,不仅能触摸屏上网,还能接听电话。从大哥大到小灵通、从普通手机到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智能制造,导致了很多传统制造业的更新换代、走向消亡。如果我们的创新思维不与时俱进,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历史滚滚向前的步伐所淘汰。
同样,从制造生产过程来看,一个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产业革命时代正在来临,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数字化制造为核心的大数据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实体经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历史难逢的机遇期。
结合企业实际来看,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旗下的其中一个产业轮毂产品已经实现了行业细分市场的全球领跑。展望未来,如何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蓝图已经形成,即加快机器换人,建设行业细分市场全球最先进的智慧工厂。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滚动发展”的方针,一期生产线先行投资建设,配置工业智能机器人350台;从员工匹配来看,原先需要1500多人,通过机器换人只需要300人;操作员工都为高级技工及专业院校大学生;人均创销售将提高3倍,到300万元以上;人均报酬由当前的7万元提高到15万元以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与国际接轨。
同时,在设计理念上,遵循“绿色万丰”的经营理念,工厂屋顶装置太阳能,工厂中间全部机器换人,工厂地面天然气供应,仓储上实现互联网物流,工厂四周半空高度建设参观通道,排水口实现“放水养鱼”。良好的工作环境、先进的工艺技术、高效率的工作、高质量的生活待遇,真正使员工实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目标。当前,已经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的美国麻省理工博士团队,共同攻克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瓶颈。
机器人就像30年前的个人电脑、20年前的手提电话和15年前的移动互联网,必将走进千家万户!届时万丰奥特将创造出一条世界级的智慧工厂,不仅能成为“双美”浙江战略在万丰的一个缩影,而且能真正树立全球行业细分市场的一面旗,继续引领行业的发展!
盾安环境为“华龙一号”独家提供核级冷水机组
5月7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个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5号机组在福建福清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核电重启以来我国首个正式落地的国产三代核电技术机组,主设备国产化率高于85%。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将独家为其提供核级冷水机组、抗震级风冷机组。
据了解,“华龙一号”技术由中核集团的acp1000以及中广核集团的acpr1000 两项技术融合而来。2014年8月,在国家能源局牵头下,“华龙一号”融合方案获得通过。随后,福清核电站5、6号机组以及广西防城港二期(3、4号机组)确定采用“华龙一号”技术。
盾安环境是中国第一家为核电站配套生产核级del冷水机组的厂家,也是国内仅有的两家核电暖通系统总包商之一。2014年,盾安环境凭借行业内良好的运营业绩和过硬的产品质量成功中标福建福清核电厂5、6号核电站核级冷水机组、抗震级风冷机组。本次率先开工建设的中核福清5号核电机组就将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安环境的核级产品。
此前,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刘宝华在世界核能发展论坛上表示,今年将新开工8台左右核电机组,此外今年国家能源局将出台关于核电基础创新的专项规划。同时,中核集团表示,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的开工建设必将增强国际市场的信心,将借助“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推进核电走出国门,以带动国内核电装备的批量化生产和出口。目前,中核集团正在建立海外市场开发体系,积极推动英国、阿根廷、埃及等欧洲、拉丁美洲、非洲、南亚近20个国家核电项目合作。而盾安环境早在2011年就跟随中核集团走出去为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工程提供冷水机组和核级循环冷却机组等。另外,中广核集团也正在积极推动“华龙一号”落户英国。近期盾安环境定向增发20亿元,中广核下属的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作为8名特定投资者之一进行了认购,充分体现了对盾安环境发展的信心。
可以预见的是,已经拥有中国18座核电站业绩的盾安环境将伴随着“华龙一号”更多国内和国外项目的落地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
众泰领头深耕新能源汽车市场
“去年,我们的纯电动汽车售出1万多辆,占全国电动汽车总销量的四分之一。今年,我们有望再次实现自我突破。”众泰汽车品牌总监徐洪飞信心满满地说。除众泰汽车外,铁能、康灵、群泰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也是铆足了劲保持增长态势。以众泰集团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从传统五金产业中脱胎而出,不断推陈出新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成为永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新增长点。
徐洪飞的信心源于一组数据。不久前,今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出炉,众泰汽车旗下的e20、 z100 ev新能源汽车共售出3453辆,稳居排行榜第三。
“我们的产品属于小微型电动汽车,切入这块市场源于多年来市场运营和调研的结果。”徐洪飞说,以目前锂电池技术条件而言,续航里程约为150公里的比较合适,配置得太高,电池会很重,整车成本也会随之增加,会变成二次能源浪费。“结合城市间距的需求,众泰集团把微型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定位在150公里以上,享受完国家补贴政策后,消费者购买的价格比较接地气。”徐洪飞说。
据了解,众泰汽车现已经牢牢占据了国内5万左右小微电动汽车市场的最大份额。借势而上,众泰汽车今年再次发力小微新能源电动汽车,日前全新发布了众泰e200a、e200b与芝麻e30,拉长新能源产品线。其中,e200a和e200b是基于e20平台开发的小型家用电动轿车,芝麻e30则为一款微型纯电动车,众泰汽车此次战略新品中,新能源汽车占到了半壁江山。
除众泰汽车外,永康市铁能、康灵、灵山、博宇、东方、群泰、伟龙灯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带着汽车电机、起动机等配套产品主动出击,积极抢占市场份额。
目前,众泰新能源汽车还承担了国家级出口基地外贸公共服务平台中“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新能源汽车远程实时监控公共信息服务”两大平台职能。与此同时,尤奈特电机、浙江道为尔科技有限公司等永康市一大批企业新能源汽车相关配件企业也不甘落后,纷纷开始转型升级,在电机电控、车身轻量化、高端电子等新能源汽车配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武义崛起电动工具产业群
5月11日至13日,第26届全国电动工具配套会议暨中国(武义)五金工具博览会在武义举行。
武义电动工具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1976年,武义县电动工具厂(集体企业)建成,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的换向器和冲击电钻,是机械部定点厂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武义县恒友机电厂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以生产电锤、电镐为主,1992年成功试制了ph-22电锤。自2001年起,电锤(电镐)产量和出口量均列全国同类产品生产厂家首位,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电锤(电镐)生产企业;“永晖”、“萨帕斯”、“东森”、“现代”、“工力”、“东达”、“博来”等企业,均已经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排头兵。他们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以勤劳、诚信、敢为人先的精神,立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潮头。据统计,武义电动工具整机生产及配套加工企业528家,规模以上企业82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出口企业14家,年出口额(海关)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1家,涉及就业人数5.6万人。现在,武义县电动工具总产值达90.8亿元,出口交货值为49.6亿元,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额15%左右,电锤产量和出口量从2001年起就一直位列全国之首,占全国产量和出口量的70%以上。
武义电动工具企业外向型特征较为明显,主要出口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及地区。产品门类齐全,除了手持式电动工具、可移式(台式)电动工具,还有各类园林电动工具。手持式电动工具有电钻、冲击电钻、电锤、角向磨光机、雕刻机、抛光机、大理石切割机、电磨、充电式电钻、电刨、电圆锯等;可移式电动工具有斜切割机、型材切割机等。园林工具品种包括剪草机、修枝机等。
武义电动工具企业分布相对集中,骨干企业和整机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武义经济开发区、桐琴镇、泉溪镇和白洋街道;配件企业以开发区和东南工业区为主。武义县电动工具产业集群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区域块状经济,优势明显,产业基础相对稳固,配件企业逐步由生产零部件向生产整机转变,整机企业呈现规模化发展势头。一批骨干企业通过产品的配套带动周边企业发展,同行业中分工协作,产业链前后延伸,形成资源配套互补的优势。
武义电动工具产业群的崛起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更离不开依靠科技自主创新。
武义紧邻“五金之乡”永康和“国际商贸城”义乌,是接受经济发达地区辐射的最佳区域。1995年,武义县电动工具产值仅2100万元,如何把产业做大做强?武义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果断提出了“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的战略决策,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鼓励产业做大做强。一批外地电动工具企业迁到武义落地生根,一批本地企业升级换代发展壮大,一批配套企业茁壮成长。
近年来,为提高全县电动工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参与国内外竞争能力,应对电动工具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涨价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因素,武义县制订了“十二五”培育名牌优势企业项目计划、行业品牌发展规划,引导企业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内现已拥有国家级aaa信用等级企业2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浙江省著名商标5个、省出口名牌3个、省名牌产品2个,金华名牌产品5个、市著名商标8个,市出口名牌5个。2008年,武义县被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电动工具制造业基地”称号;2011年,武义县被浙江省商务厅认定为“浙江省电动工具出口基地”。
国务院发文支持外贸发展 支持依托口岸发展经济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对外交往和经贸合作的桥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口岸快速发展,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这些都对口岸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动外贸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现就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优化口岸服务,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一)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在现有基础上再取消下放一批涉及口岸通关及进出口环节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口岸相关部门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新设行政审批事项,不得违法设定或变相设定审批。明确审查标准,承诺办理时限,不得违法提高审批门槛、延长审批时限。健全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配套管理制度,优化内部核批程序,减少审核环节,在改进服务、高效便民的同时做到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研究探索实行联合审批、并联审批。尽快制定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并发挥口岸相关行业协会作用,促进口岸通关中介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二)改进口岸通关服务。加强口岸执法政务公开的系统性、及时性,进一步规范和公布通关作业时限。推进口岸监管方式创新,通过属地管理、前置服务、后续核查等方式将口岸通关现场非必要的执法作业前推后移,把口岸通关现场执法减到最低限度。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拓宽企业集中申报、提前申报范围,支持企业扩大出口、增加进口。完善查验办法,增强查验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非侵入、非干扰式检查检验比例。对查验没有问题的免除企业吊装、移位、仓储等费用,此类费用由中央财政负担。同时,加大对有问题企业的处罚力度。对“走出去”企业在国外生产加工的符合我国要求的产品进口,予以通关便利。
(三)清理规范收费。坚决取缔进出口环节违规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规范进出口环节经营服务性收费,切实减轻外贸企业负担。对依法合规设立的进出口环节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及实施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实行目录清单管理,未列入清单的一律按乱收费查处。对征收对象相同、计征方式相似、使用范围相近的收费项目予以归并,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厘清各类电子商务平台边界,属于政府投入的免费向社会开放,属于市场化增值服务的放开资质要求,鼓励多元化投入。清理整顿报关、报检、货代、船代、港口服务等环节收费,坚决取缔依托行政机关、依靠行政权力提供强制服务、不具备资质、只收费不服务的“红顶中介”。协调毗邻国家公布进出境环节各类收费的项目、标准和依据。
(四)推进通关作业无纸化。优化报关单随附单证传输方式,提高企业申报效率,节约报关成本。加快推进税费电子数据联网进程,取消纸质税单,实现税单无纸化。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联网核查管理,逐步取消人工验核纸质单证,加快推进监管证件无纸化进程。研究取消纸质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税务部门可凭海关电子数据为企业办理出口退税手续,提高企业出口退税速度。
二、加强口岸建设,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五)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以共享共用为目标,整合口岸监管设施资源和查验场地。尽快制订口岸查验设施建设标准。研究规范口岸查验设施建设、改造、运行维护等资金管理,进一步明确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规范国家对外开放口岸查验设施建设改造中央基建投资补助申请渠道。利用多种资金渠道,加强边境口岸改造及查验设施建设,改善边境口岸通行条件。统筹使用援外资金,对国际运输大通道所涉及毗邻国家口岸基础和查验设施建设的援助优先予以安排,确保我与毗邻国家边境口岸通行能力相当以及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六)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依托电子口岸公共平台,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加快推进形成电子口岸跨部门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推动“单一窗口”共享数据标准化,完善和拓展“单一窗口”的应用功能,进一步优化口岸监管执法流程和通关流程。按照2015年底在沿海口岸、2017年在全国所有口岸建成“单一窗口”的目标,加快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单一窗口”建设试点经验,条件成熟的地区可探索建立与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单一窗口”。同时,加强风险分析和综合研判,推动监控指挥、全程可视化物流监控体系建设。推进出入境证件电子化,推广旅客自助式通关系统和车辆“一站式”电子验放系统。
(七)支持新型贸易业态和平台发展。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建立和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通关管理系统和质量安全监管系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更为宽松、便捷的发展环境,取得经验后,逐步扩大综合试点范围。加快出台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按照公平竞争原则开展并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进口业务。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创新监管方式,扩大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范围,推动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快发展,支持扩大外贸出口。
(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制度创新。加强口岸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联动发展,加快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成熟的创新制度措施。规范、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税收政策,为区内企业参与国内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总结苏州、重庆贸易多元化试点经验,适时研究扩大试点。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积极推进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先行先试,统筹研究推进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继续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促进与加工贸易相关联的销售、结算、物流、检测、维修和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发展。
(九)支持地方依托口岸发展经济。依托口岸优势,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及现代物流园区等平台和载体,打造集综合加工、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口岸经济增长极。推进内陆与沿海沿边口岸之间的物流合作和联动发展,发展国际物流,构建集仓储、运输、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增设整车、药品等进口口岸。在有条件的口岸支持建设检验检疫指定口岸。完善免税店政策,优化口岸免税店空间布局,促进免税业务健康发展。规范边民互市贸易,支持边境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边贸与产业互促互动。继续发挥边境贸易资源能源通道作用,支持边境贸易企业参与大宗资源能源产品经营。
三、深化口岸协作,改善外贸发展环境
(十)创新大通关协作机制和模式。统筹推进全国一体化通关改革,实现全国海关报关、征税、查验、放行通关全流程的一体化作业,推动检验检疫一体化,实现通报、通检、通放。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广东地区区域通关一体化先行先试基础上,加快跨行政区域、跨部门口岸大通关建设步伐。建立健全中欧班列等便捷通关协作机制,创新多式联运监管体系。促进粤港澳口岸通关事务合作,加强口岸跨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沟通协调,完善粤港、粤澳口岸联络协作机制,密切粤港澳人员和经贸往来。创新珠澳口岸查验机制和通关模式。
(十一)加强口岸执法协作。加快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扩大联合执法、联合查验范围。进一步优化监管执法流程,逐步由“串联执法”转为“并联执法”。在全面实施关检合作“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基础上,逐步向“单一窗口”转变,实现口岸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共用。探索对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实施“联合查验、一次放行”等通关新模式,减少重复查验。
(十二)促进与周边国家口岸互联互通。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口岸国际合作交流,加快加入国际便利运输公约等谈判进程,构建国际运输大通道多国跨区域口岸通关和便利运输协作机制。将边境口岸合作事务纳入与邻国签署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等协议,与毗邻国家围绕重点口岸开展合作。建立健全我与毗邻国家口岸合作机制,加强双边在口岸对等设立、工作制度、安全防范、便利通关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沟通与协作。支持边境口岸地方政府、口岸查验机构与毗邻国家对应政府和机构开展交流协作,协调解决通关中存在的问题。选择部分条件较好的边境口岸开展查验监管模式创新的国际合作,研究实施“一地两检”、“绿色通道”、“联合监管”等措施,推动陆路边境口岸提升通行能力和通关效率。
(十三)保障口岸安全畅通。建立健全口岸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和处置预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安全防控措施。加大对口岸查验及安防设备等硬件的投入,提高查验监管科技水平和疫病疫情防控能力。口岸查验各部门要加强联防联控,及时交换相关情报信息,推动在防控暴恐、应对突发事件、打击走私、打击骗退税、查处逃避检验检疫、反偷渡和制止不安全产品及假冒伪劣商品进出境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口岸整体安防管控水平,确保口岸运行安全、高效、畅通。
四、扩大口岸开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十四)扩大内陆地区口岸对外开放。完善“一带一路”内陆地区口岸支点布局,支持在国际铁路货物运输沿线主要站点和重要内河港口合理设立直接办理货物进出境手续的查验场所。支持内陆航空口岸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航班。在符合条件的地方扩大旅客联程中转、口岸签证和过境免签政策试点口岸范围。发展江海、铁水、陆航等多式联运,允许运输工具、货物换装和集拼,实现多式联运一次申报、指运地(出境地)一次查验,对换装地不改变施封状态的予以直接放行,加快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贸易走廊。
(十五)加快沿边地区口岸开放步伐。将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成我与周边合作的重要平台,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施特殊方式和政策。有序推动边境口岸的对等设立和扩大开放,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开放门户和跨境通道。支持边境地区完善口岸功能,推进边境口岸城镇化建设,促进城镇、产业与口岸经济协同可持续发展。研究制定边民通道管理办法,规范云南、广西等省区边民通道管理,支持“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创新。
(十六)提升沿海地区口岸开放水平。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所涉港口对外开放,支持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自贸试验区范围内港口、机场的开放和建设。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利用沿海对外开放的港口码头和岸线资源,实现同一经济区域内口岸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按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求,在沿海地区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枢纽型水运、航空口岸和区域口岸集群。
五、夯实口岸基础,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十七)创新口岸开放管理机制。加强口岸运量统计、通关效率和发展状况监测分析,科学预测中远期客货运量,为口岸的开放布局、优化整合、投资建设等提供数据支撑。实施口岸动态管理,制定口岸准入退出管理办法,整合或关闭开放后长期无通关业务和业务量小、国家批准后长期不开放的口岸。推行口岸分级管理,根据口岸的功能定位、客货运量,探索实施国际枢纽口岸、国家重要口岸和地区普通口岸三级管理方式,在扩大开放、建设投入、功能扩展、通关模式和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措施。优化整合、规范管理内陆无水港、监管点和车辆检查场等查验场所。
(十八)优化口岸开放工作流程。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口岸的功能定位,科学论证经济社会发展对口岸工作的需求,准确评估全国口岸布局状况,研究制定国家“十三五”口岸发展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口岸发展规划和口岸开放有关要求,按程序提出口岸开放申请,涉及口岸查验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国家基建投资补助及军事设施保护措施等,统一由国家口岸管理部门会商中央编办、国务院相关部门和总参谋部研究确定。健全口岸开放审批会商机制,明确各环节办理时限,加强有关信息沟通,提高口岸开放审批效率。完善口岸开放验收的标准、条件和工作规程。完善临时开放口岸管理办法,根据需求适当延长临时开放期限。
(十九)优化口岸查验人力资源配置。按照“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原则,健全查验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的调配机制,促进系统内编制的挖潜调剂与优化配置。进一步优化查验流程、整合内设机构,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推行口岸查验机构扁平化管理模式,加大人员向执法一线倾斜力度。通过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改进管理、创新监管,进一步提高查验机构工作效能。深入开展窗口建设、行风治理。以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为重点,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打造文明、公正、廉洁的高素质口岸查验队伍。
(二十)完善通关法治体系建设。抓紧出台口岸工作条例。推动适时修订完善与口岸执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口岸开放、建设、运行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快建设企业诚信体系,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档案。制定完善查验机构执法服务规范和标准,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执法服务和营商环境。
六、加强对口岸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充分发挥国务院口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协调解决全国口岸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确定并推进实施口岸重大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推进口岸通关中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国务院口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统一承担全国及各地方电子口岸建设业务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责。国家口岸管理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和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督促落实。
(二十二)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制定落实国家口岸发展规划的配套措施,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完善口岸工作制度,统筹规划口岸发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本地区口岸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口岸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强化口岸综合治理,推进跨区域口岸合作和大通关建设,做好口岸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口岸安全高效运行。